于强:情感与技术营造深圳最好的设计氛围

12-31发表
浙江 杭州

 

 

 

于强室内设计师事务所

 

  一、我眼中的深圳设计行业,三十年历史回顾;

 

  于老师,您好。很高兴您参加记者主办的“深圳30位影响力设计师专访”活动。您来深圳多少年了?

 

  我是94年来深圳,基本上到现在15、16年了。

 

  深圳的设计行业是从80年代伴随着特区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您基本上是经历了其中的一半,您觉得这十几年间深圳的设计行业在您眼中有怎样的变化?

 

  变化是相当大的,如果是回到我刚刚来深圳的时候,那时好像还没有一个“室内设计”这样的工作室,事务所都是没有的,我们这样的设计师基本上都在一些大的甲级的工程公司做设计师,设计是依附于工程的,那时候的状况和今天这样的一个随处可见的设计公司、事务所、工作室等等,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从业人员有哪些变化?

 

  我们90年代初的那一批人现在很多已经不再做这个行业了,可能也跟这个行业当时的一个环境不是那么好有关系。当时是有很多的商业机会,因为设计所面临的市场并不成熟,让这个工作依附于工程然后得不到尊重,不能够用成规的操作模式去做,所以这给设计带来很大的一个困扰,所以也就降低了大家对设计这样的一个兴趣,也有很多人就淡出了这个行业了。

 

  那时候设计师的地位还不是很高?

 

  我觉得那个时候不是太理性,可能大多数的情况下设计师因为依附于工程,工程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后面,所以设计师没有地位是需要妥协的。现在不同,原来也有一些情况可能不是太多的情况,就是说设计师也有话语权,但是有过大的话语权,大到设计师本身的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也是因为这个话语权而被实施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现在的不同是基本上客户和设计师之间大家都能够很理性地去分析这件事情该如何做,并且遵循一个正确的方式去互相之间互相讨论、互相交流,然后遵循着一个比较正确的方法和轨道去做这个事情,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同,这也是成熟的一方面吧。

 

  这个行业在不断成熟。那您觉得深圳现在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我觉得一直都是快速地发展。但是总体来说感觉趋势越来越沉稳了,因为机会毕竟不像以前那么多,而且竞争更加激烈,还有一个人的心态的问题,人的心态在那么忙碌的发展之后也追求一种比较淡定、平和、宁静这样的一种精神追求,所以多个方面来讲的话可能到现在为止深圳就是沉稳了很多,可能我们每个人也会相对来说沉稳了很多,我觉得这种沉稳是一个回归正常的一个状态,也是一种成熟吧。

 

  二、我眼中的深圳设计行业,未来发展展望;

 

  综观全国其他几个城市,您怎么看待深圳设计产业的特点?

 

  我觉得深圳比较好的地方是起步比较早,辐射面比较广,应该在全国来讲深圳的设计师出去的覆盖范围应该是最大的,还有我觉得比较规范化、更加成熟、更加理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优势。当然优势相反的方向也是劣势,劣势可能就是不能说就是那样,但是希望不要走到过于商业化、过于程式化,设计还是要有一些感性的东西,还是要有一些火花的,如果不只那样的话可能深圳未来设计的高度会发展得更高一些。

 

  那您认为深圳设计,未来应该怎样发展?

 

  我觉得应该沿着专业化的路走下去,要提高感性的东西,除了成熟之外要有感性,因为这个感性才是激发人创造的一个原动力。

 

  您怎么看待设计界的新人?

 

  这些年轻人我跟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时候觉得他们还是有需求的,就是有进步的需求,有做事的需求,有做好设计的需求,希望能够把自己的职业道路走得更好的需求,我觉得大多数还是这样的。

 

  但是这种需求可能有些时候比较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就像刚才我跟央美的两三个学生交流了一下,问我毕业以后是出国好呢还是怎样,他的学长出国了好几个,他不知道是先工作还是先出国。

 

  感觉总的就是两个字“困惑”,就是困惑比较多,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行业里面做得比较久的人可以把我们的感觉告诉他们一下,对于他们有所帮助,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未来要请的设计师,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够认识这个行业,能够认识这个市场,从而能够更好地和这个市场相接轨,我觉得从哪一个方面来讲都应该做一些这样的事情。

 

 

 

 

 

成都花样年美年广场-小复式写字楼

 

  三、我在深圳多年设计经历的得与失;

 

  您怎么看待您在深圳16年的工作、生活历程,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又有一些什么样的遗憾?

 

  收获来说,我们可能也是从一个很迷茫的年轻人,到现在可能生活方面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家庭、生活都还是可以的,不好的地方就是太忙碌了,希望以后能够把工作和生活的状态能够调节得更加到位一点。

 

  您在深圳的经历是否比较顺利,有没有什么难忘的事情想和大家分享?

 

  我觉得总体上来讲应该算顺利的,但是中间一定会是有很多的波折的,因为从一个对这个行业很陌生的一个年轻人,然后对深圳也比较陌生,从能够适应这个环境在这里工作,然后到可以自己去创业,创业之后可能不只是设计遇到的问题,比如说业务问题、管理问题,方方面面的一些问题,这些我个人觉得一直都是比较困扰的,当然这也是一个进步所带来的一个问题,但是在这个进步的过程当中确确实实是遇到了很多我们所没有遇到的,然后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的问题,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过程还是付出了很多的辛苦,也付出了很多的心力。

 

  我们当初的条件还不如他们,起码没有十个人站出来跟他们交流一下,一个人都没有,而且那个时候的行业的环境远不如现在的行业成熟一些,远远没有。所以那个时候有机会,但是不规范,这种不规范带来的混乱,我们没有受过管理方面的培训我们就要去做公司,我们没有做过业务培训可能要去跟客户打交道,所以很多东西我们都没有受过这个训练。也许在国外在其他一些成熟一点的城市,或者是地区、国家,他们可能会更好一些,他们在出学校之间学习了一些必备的知识,那个时候我们可能会相对来说更加步入正轨一些,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包括老师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必然要付出自己的一些艰辛的。

 

  您从一开始帮别人打工到后来自己成立了公司,这个角色的转变对于您自己的心态或者是创作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

 

  我觉得帮别人打工的是最轻松的一段时光,也许当时体力累但是心不累,基本上我们下班就下班了,下班就疯玩,也许上班的时候要求比较辛苦,但是比起后来的比较综合的那种辛苦还是小巫见大巫的,后来我们又要面临着很复杂的一些问题,当然这个也是一种挑战吧,因为你做设计本身是一个挑战,就是要做得更好,做一个设计的集体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挑战,我的感觉做管理、做公司本身也一种设计。

 

  四、深圳设计离世界“设计之都”还有多远?

 

  深圳现在有一个“设计之都”的称号,您觉得它是否符合这个称号?

 

  我觉得深圳作为“设计之都”有这个称号是好的,深圳如果在国际上比的话作为“设计之都”我的感觉还差得非常之远。比如说高度,就是说你设计作品这样的一个高度,然后是专业性,引领性,创造力,我觉得像伦敦这样的城市、欧洲其他的一些地方,甚至是北欧的一些地方,我觉得差距还是挺大的,因为别人真的有那种非常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品,就是作品非常地好。

 

  大家公认的,就是有这个艺术高度,我觉得设计做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他是有艺术价值的,我们现在我觉得基本上比较少看到这样的作品,好像我没有看到这样的,但是这也是比较正常的,这跟大的经济环境是有关系的,我始终是说中国的社会现在是一个需求设计的一个阶段,可能有就是好的,现在不是特别挑选,因为需求太大了。我希望达到一定饱和程度的时候如果大家不仅是吃,而且要吃得好的时候还是要求设计有更大的进步,设计进步并不是设计师个人的问题,也是一个环境的问题,设计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应该做到的,但是大的环境还是决定了一个总体的结果,我为什么说深圳有一个“设计之都”的称号比较好,哪怕是我们先得到了这个称号,哪怕是现在过分一点说是名不符实的也没有关系,让深圳的设计师觉得我们是“设计之都”,应该往“设计之都”的设计师那样一个水平去发展,一些做法、一些成果、一些修为去努力,这个本身就是好的,所以这件事情是好的。

 

  您心目中一个理想的、比较好的设计氛围是怎样的?

 

  设计的氛围我觉得就是大家都能够出于一种喜欢、兴趣、认同来做设计,能够从自身出发,而不是单纯为了商业利益,或者是为了一些被迫的理由。另一方面就是在专业度上设计师的素质是够高的,素质、能力、技巧、成熟度,整个的这方面也是够高度的,然后在精神方面也是有所追求的,也是有情趣的,甚至是有这种艺术价值的一些设计作品,我觉得这个是非常理想的“设计之都”的状态,但是这样的话我觉得还是要走挺长的路。

 

  最后请您对10号的文化节讲一句寄语。

 

  我希望让文化节变成一个让大多数的人都能够参与的一个真正的设计文化节。什么叫大多数人都参与呢,首先设计师愿意参与,专业的。设计师愿意参与什么样的活动?设计师愿意交流,就是要跟有价值的人他们愿意交流的人交流,我觉得要有这样的活动,并且这个活动当中要有这样的人,比如说我们特别喜欢和那种大师交流,我们是不是可以请来这样的人,如果我们整天都在一块见面的朋友,那在一块有什么好讲的呢?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是市民愿意参与的,这就通过不同的一种交流的形式,怎么样能够让市民趋之若鹜的,在这个节日当中他能够非常高兴的、非常自愿地去参加这个活动,觉得是很有必要的我非去不可的,变成每年这一个时间段变成一场盛宴。如果这两个方面能够做得到那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个人的感受也许我因为忙的原因或者是怎样,可能我参与得比较少,但是这里边可能也有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还不够吸引力,如果说能够提一些建议的话,我觉得是如何至少在这两个方面能够增加吸引力,而不单纯只是一个主办方和媒体、和嘉宾为主的这样一个形式化的活动,很多活动确确实实就是主办方的人加上媒体的人,加上嘉宾,比台下的人多,我参加过好些活动都是如此,以至于我想讲一些话的时候我觉得都是大打折扣,在愿望方面都大打折扣。如果我们的文化节能够做成像我刚刚描述的那个样子的话,我愿意参与,我想深圳的市民也愿意参与,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像过节一样的感觉了,要不然完全成了一个宣传的口号了。

 

  好的,谢谢您接受记者的采访!

 

  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系酷家乐用户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不如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吧?

发布

帖子标签:

帮助中心

    图片标签

    x

    自定义标签

    标签历史:

    图片描述

    操作成功 操作失败

    不通过 更新描述 通 过 推 荐